教务处
              

西昌学院2018年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来源: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一、基本情况

  (一)本校概况

  西昌学院位于“一步跨千年”的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地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李书田、柯召、魏寿昆、曾炯、刘之祥等知名教授汇聚于斯,矢志兴教,提出“振农工、重实验”办学理念,开办农林、畜牧、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和医科等专业,应用办学源远流长,实践育人特色鲜明。发现攀枝花大型磁铁矿;培养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陈明义、国家发明奖获得者张嘉惠等一批杰出英才。

  几经变迁,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昌农专、西昌师专、凉山大学、凉山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西昌学院。2010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5年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办学条件良好。现有北、南、西等校区,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39.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纸质图书216.38万册,电子图书83.97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1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820人,其中正高职称110人、副高职称23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省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60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7人。

  教改成效突出。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共21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服务地方有力。学校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是凉山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学校是凉山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20万,全州县处级干部的50%、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的70%、高层次农牧人才的80%、水电和建筑领域技术骨干及高层管理人员的85%均毕业于西昌学院。近年来,围绕民族地区人才需求,依托“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等平台,为凉山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永久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是凉山资源开发的研究基地。建有各级科研平台16个,重点开展以凉山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科学研究,为凉山特色农产品马铃薯、苦荞、洋葱等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研究项目30项,获省、州科技进步奖67项,选育作物新品种23个,获国家专利170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68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8亿元。2018年,马铃薯原种超高产扩繁试验破西南地区亩产纪录。学校多次被授予“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学校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基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依托“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团结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国家民委中国彝学研究项目6项,省社科联研究项目34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和科普书籍105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州厅级奖338项,在彝族母语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全国领先。先后获“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服务凉山脱贫奔康的行动基地。充分发挥智力、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和健康扶贫,全力支持凉山脱贫奔康。开展“6+1+1”彝区顶岗支教、“一村一幼”“姚基金”志愿者支教等助推教育扶贫。2017年6月,学校“一村一幼”志愿支教项目被教育部“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收录。在深度贫困县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指导、培训和科普宣传等,助农增收致富。开展文化艺术服务和彝区乡村美化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构建“三层次六结合”禁毒防艾教育模式,每年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深入凉山17个县市开展宣传教育,助力彝区“禁毒防艾”攻坚战。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四川省预防艾滋病教育试点高校”。2018年,彭丽媛大使到校参加“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充分肯定了学校在“禁毒防艾”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并为学校“青春红丝带志愿团”授旗。

  合作交流广泛。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深圳迅方等省内外百余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新工科产业学院;与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与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选派近百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参加国际交流学习,招收各类留学生近百人,现有俄罗斯、巴基斯坦、也门、刚果等国留学生在校就读。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凉山、面向四川、辐射西南,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团委、艺术学院的直接参与下,本着“传承发展民族艺术,画自己创作的画、绘自己设计的图、唱自己创作的歌、跳自己创作的舞”的特色发展方向,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师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把艺术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培养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不断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艺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学校有公共艺术课程教师60人,其中再职在编教授2人,副教授29人。现设有绘画、设计、音乐三个教研室,共有专业艺术课程教师95人,其中专职教师60人,兼职教师26人,其中在职在编教授2人,副教授27人。外,团委、文教学院等部门尚有一批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为进一步加强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培养,学校还通过多种途径,专门聘请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

  (三)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更应当承担起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上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学校领导班子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达成了充分的共识:学校应坚持应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培养具有扎实技能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艺术教育则是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西昌学院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统筹规划和领导,制定并实施学校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校明确了教务处、团委、艺术学院、文教学院等教学机构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和文艺社团、文艺活动管理,确保了艺术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经过努力,目前融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机制已基本形成。学校根据艺术教育教学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需要安排艺术教育经费,保证艺术教育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正常开展。

  学校领导注重对艺术教育硬件设施的支持,想方设法提供艺术教育教学高效开展所需的硬件条件。近几年来,学校加大、加快了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化体育场馆、礼堂、音乐排练厅、MIDI音乐制作室、摄影实训室、电声钢琴实训室、形体舞蹈室、体操室、播音主持演播室、影视观摩厅、电影专业演播厅及制作室、文化素质教育讲堂等室内场地,并配置了相应的、比较先进的各式各样教学仪器设备。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对校园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理,配合路标、宣传栏、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等,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

  截至2018年,学院公共艺术课专用教室30间,艺术演播厅5个,其中最大艺术演播厅座位1200个,美术馆1个,占地面积300平方米。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西昌学院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是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地方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是西昌学院艺术创新发展的源泉,我校对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在正确认识与把握凉山多元文化的异质与互补性,充分尊重与发扬包括语言文学、神话传说、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服饰艺术等在内的鲜明而富有生机的地方民族文化,在学习、理解与欣赏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与发现地方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创新”思维下大学生艺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 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健全队伍

  学校清醒地认识到搞好艺术,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抓好艺术。在思想上,学校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形成对艺术的共识。大家都认识到艺术是学校办学品位的一种标志,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象征。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端正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提升人生境界,培养人的审美化生存,同时使得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获得统一的自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和谐统一。地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的承载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课堂,成为大学生艺术教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模式,还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优秀民族文化中去汲取养分,让自己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感受人生的意味和情趣,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校以教务处为牵头单位,团委、艺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管理体系,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保证了艺术工作顺利开展。充分认识艺术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艺术,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艺术活动,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大学生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创造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拓展,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健全完善。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艺术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学校根据专业艺术和公共艺术课教学及学校艺术活动需要配备了数量足够的专兼职艺术课程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根据教育部规定,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0%,其中专职教师数占到50%以上。根据我校2018学生总人数19092人,我校应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师27-39人,而2018年我校实有公共艺术课程教师104人,其中专职74人,兼职3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9人,讲师及以下49人,能够满足全校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有专业艺术课程教师数量95人,其中专职69人,兼职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7人,讲师及以下42人。

  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实行艺术教师互聘、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关心艺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的进修、观摩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考虑艺术学科的特点,组织与辅导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计入工作量,在奖励、职称评聘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和(或)艺术类专业院校(院系)课程开设情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举措和成效;

  学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大学语文》、《三笔字》等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公共艺术课程采用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确保课程教学质量。除了必修的公共艺术课程,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通识教育任选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书法艺术》《诗词格律》《唐宋诗词欣赏》《影视艺术欣赏》、《美学概论》《摄影基础》《歌唱方法与诗歌朗诵》《中外音乐作品欣赏》《艺术与物理》《应用美术》《通俗唱法》《合唱》《舞蹈》《女子形体训练与舞蹈》《插花艺术》《女子形体与健美操》《体育美学》《漫画艺术》《服饰美学》《美学与人生》等几十门艺术选修课程,涉及音乐、美术、舞蹈、体育、哲学、生活等多个领域,大大拓展了学生选择的空间,这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为艺术人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先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全校性艺术类限定性和任意性选修课,课程有服饰文化与服饰艺术、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服饰艺术、艺术与审美、凉山彝族民歌欣赏与试唱、插花艺术、奥尔夫音乐早教、英文书法与签名设计、现代广告、外国舞蹈鉴赏、音乐基础训练(网络课程)、形象设计(网络课程)、中国民歌鉴赏、书法概论(网络课程)、外国美术作品欣赏、茶艺(网络课程)、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网络课程)、20世纪西方音乐(网络课程)、校园健身舞等20余门课程,通过这些全校性艺术选修课的开设,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学科融合。另外艺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结合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开设了与美术学、音乐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播音主持等本科专业的相关课程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科专业的相关课程,提升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水平。

  学校地处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彝族、傈僳族、藏族、回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工作,我校艺术教师参与凉山州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编写,深受政府部门和非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在学校开设了彝族传统乐器-月琴的教学和表演课程。学校致力于彝族文化与艺术教育课程的结合,开发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如《凉山彝族音乐概论》、《凉山彝族歌曲》、《凉山彝族美术》等艺术教育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学生也在学习中接触、认同和喜欢上了传统的彝族文化和地方艺术,并开始加入研究、传播和传承彝族文化、地方艺术的行列中,取得了一批喜人的成果。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大学生艺术团以及各类学生社团,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举行新生才艺大赛、学生热情高的基础性文体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积极选送优秀节目参加各类艺术展演和竞赛活动,与其他高校学生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取得优异成绩。

  (三)学校高水平学生艺术社团、各类艺术活动开展、特色发展及开展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相关情况;

  1、制度管理,有章可循

  为了使学校艺术工作真正落实,全面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制度》,把艺术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制定学校艺术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艺术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艺术工作整体水平,确保艺术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全校共有校级艺术类社团13个,社团学生人数1573人,并严格按照《西昌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严格管理,定期开展活动。

  大学生艺术教育社团主要形式有三类:一是文学类,如诗社、剧社、文学社等。文学艺术类社团以自愿参与为主,经常开展一些有主题的活动,在学校的影响面因为有刊物、报纸、舞台、橱窗等多方位的展示而影响较大。

  二是综合类艺术社团——大学生艺术团(管弦乐队、礼仪队、舞蹈队等),它们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艺术才能为目的,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艺术才华,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中各类文艺人才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使校园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特色各异”的好面貌。这些社团不仅在学校进行表演,同时还将校园文化推向社区,推向社会,推向基层,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三是大众化程度较高的艺术社团,如摄影社、影视协会、插花协会等参与者众多的协会。这些社团成员既大众化又具专业成分,将兴趣爱好充分体现在社团活动中,往往更能自发地产生较好的活动成果。

  2、计划管理,目标明确

  学校在学期工作计划中都能认真部署艺术工作,制订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后再付诸实施。2017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工作安排,举行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我校2016年就开始对艺术展演活动进行部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全面展开参展准备工作,保障我校参加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顺利开展。2017年在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中,我校共斩获10个一等奖,包括了5个艺术表演类节目、2篇艺术专业教师论文、1个艺术工作坊、1幅绘画作品、1部微电影;6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其中,获得舞蹈普通组一等奖的节目《俄尔则俄的太阳》在一等奖中排名第一。

  3、常规管理,严格规范

  我校将艺术常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艺术老师上好艺术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特别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达体舞在每一届新生中进行普及,开展全校性的彝族达体舞比赛,同时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开设了音乐表演、美术、播音主持、书法、舞蹈等各类兴趣小组,做到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长。

  4、教学管理,规范有效

  在艺术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导向,促进我艺术工作的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艺术课程。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理论水平,把艺术教育教学实践落到实处。

  (四)学校艺术经费投入、设施设备、重点项目推进

  1、没有相当的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艺术素质较高的学生。我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单是2018年学校艺术经费预算265万元,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也不断完善,确保了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2、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高雅艺术是经历了人类文明积淀和筛选的经典艺术作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我校高度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艺术场馆建设和维护,为承接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戏剧进校园等演出活动提供基本的场馆条件;积极申报、精心组织、细化安排,为演出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把高雅艺术演出与艺术知识普及结合起来,确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效;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高校艺术社团建设结合起来,组织本校艺术社团开展校内外专场演出,扩大高雅艺术受益面。

  在我校的各类重大活动中还常结合有专题的文娱汇报演出,平均每年开展校级艺术活动不少于20次,参与学生数在16600人次,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校级艺术活动,分别是迎新生文艺晚会、新生达体舞比赛、五四文艺汇演、纪念一二九运动合唱比赛、新年音乐会、社团联欢晚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苍狼杯”朗诵大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位有艺术才能的学生都有表现的场所。在学校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们尽展才华、尽情发挥,放飞自己的梦想。

  我院艺术学院成功举办了四川省2018“国际学生四川感知行之走进凉山”系列活动之 “我眼中的四川”主题故事摄影展;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应邀到我校作“东西方文化语境下古典油画语言研究”讲座;艺术学院成功举办“阳光之梦”画展。艺术教育课程学习与研究的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艺术教育课程的普及化、多样化、区域化、学术化、传承性,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特色。

  (五)学校以精准扶贫工作为载体结对帮扶、支持服务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美化山区小学校园环境和送文艺下基层等相关情况。

  近年来,学校根据结对帮扶、支持服务地方艺术的需要,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服务地方,精准扶贫。布拖县采哈乡是西昌学院精准扶贫定点帮扶单位,多年来艺术学院与学校一道,积极参加对采哈乡的扶贫活动,开展了为老百姓捐献衣物、为学生送学习用品体育器材、校园美化建设及慰问演出等活动。布拖县姚智副县长表达了对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团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西昌学院作为布拖县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帮助布拖县人才培养、文化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昌学院从教育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为布拖县的脱贫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采哈乡的贫困群众送去了真切的关爱。西昌学院的真情帮扶,布拖县委、县政府以及干部群众将永远铭记,本场演出,必将有力地激励全县上下的发展斗志,更夺目地辉映干部群众的奋斗风采。采哈乡村民、驻村干部说,这些可爱的师生们“太有才了”,给村里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师生们创作的壁画也让这个村庄的孩子们找到更多的乐趣,吸引了更多外地人来参观游玩。

  (六)学校艺术教育的其他相关情况

  学校在团委下设艺术教育中心,并成立了西昌学院校艺术团,校艺术团团长由艺术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担任,副团长由表现优秀学生担任,成员从学校各二级学院学生中筛选出对文艺表演有兴趣和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参加,并定期开展晨练和日常训练,严格按照《西昌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和开展活动,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指导、编排节目,精心打造富有本地彝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节目,多次参加各类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

  同时通过文化长廊建设,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板报设计,各种艺术比赛活动和校内文艺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艺术的熏陶。

  2017年以来,学校还与西昌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西昌新型文化业态,共建共享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开展西昌市历史、文化传承等城市文化研究、传播、推广,实现农、文、旅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达到了我校立足地方,为地方发展提供良好人才资源。另外,年学校还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无锡“梦回江南”文化传媒演艺有限公司、成都力方国际、凉山梧桐树艺术学校、凉山州文广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凉山州电视台、西昌市电视台、凉山日报社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8年,学校与四川省凉山州大桥水电开发总公司、宁南县人民政府、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讯芳科技ICT产业学院、北京昊科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北京吉利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我校艺术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平台。

  三、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认真梳理和总结,我校在艺术发展,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离目标和要求尚有距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与艺术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二)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变较难;

  (三)艺术师资、办学条件、艺术经费、设备投入、场馆建设

  方面还有待提升;

  (三)对国家艺术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还应深入。

  纵观以上情况,学校下一步艺术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通过现代科技和媒体手段拓展艺术空间,进一步改善艺术专业办学条件,强化专业实践实训场所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系统化、规模化、体系化的艺术实训教学场所,如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训场所,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实训场所,雕塑与漆画实训场所,小型音乐厅两个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从专业院系投入建设,逐渐拓展到公共艺术教育,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构建科学的艺术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民艺艺术师资队伍,提升艺术工作的能力。

  加强观念转变,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搞好学习、动员、宣传,提高师生审美能力,提升学校学品味。

  (三)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开发艺术校本课程,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艺术,引入民间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把富有特色的绘画、音乐、民间工艺引入教育教学中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加强艺术实践;通过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建设加强环境育人。

  学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的主渠道,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评价,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 如何让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用自己的想象"打造"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丽的世界,我们将在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努力完善,不断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认识,我们将反思昨天、把握和奋斗今天,思考明天,与时俱进,把艺术教育工作做得更好,让艺术之花在学生们的心田里盛开,让艺术之花永远绽放在校园里,永远香满校园。

  西昌学院

  2019年3月12日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02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招生咨询:(0834)2580038、2580029

邮箱:jwc@xcc.edu.cn

蜀 ICP 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 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