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处
              

西昌学院2017美育发展工作总结


来源: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一、基本情况

  西昌学院坐落在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四川省西昌市。学校肇始于1939年北洋工学院内迁西昌创建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是民国时期首创的综合性多学科高等专科学校,学制3~5年,享有“小北洋”之誉。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5年2月,学校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学校。

  学校环境优美,占地1636亩,是四川省“园林式校园”,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8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图书203万册,电子图书120万册。学校设置16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64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等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77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970人,专任教师791人,教授116人、副教授24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省学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科技拔尖人才29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3人,省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6人。作物学、彝语言文学、园艺学科取得教授评议权,教育心理学学科取得副教授评议权。2011年,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立并实践“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立项建设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在四川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立项建设2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16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在校外建立了156个协同育人合作教育基地。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36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重点开展了以凉山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和以民族文化资源和边远地区管理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有各类科研平台14个,其中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与四川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承担国家、省、州、企业等各类科研项目996项,投入经费1.03亿元。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4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凉山州科技进步奖61项,凉山州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10项。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936篇,出版科技专著197部。选育作物新品种21个,获国家专利117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68项,取得社会经济效益15亿余元。

  学校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立项建设122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200余项,2014年获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特等奖一项、2015年获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创业大赛一等奖一项,并获创业基金奖励;学生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居全省高校前茅;近四年新生平均报到率连续达96%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95%以上。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有美国、英国、俄罗斯、菲律宾、波兰、巴西、秘鲁、韩国等国留学生在校就读。

  学校秉承“审慎明笃”的治学精神,以“明德、乐学、求实、至善”为校训,坚持“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办学特色,在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团委、艺术学院的直接参与下,本着“传承发展民族艺术,画自己创作的画、绘自己设计的图、唱自己创作的歌、跳自己创作的舞”的特色发展方向,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师们的艺术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把艺术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培养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

  二、主要举措和成效

  西昌学院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是中国最大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纳西等10多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地方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是西昌学院美育创新发展的源泉,我校对美育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在正确认识与把握凉山多元文化的异质与互补性,充分尊重与发扬包括语言文学、神话传说、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服饰艺术等在内的鲜明而富有生机的地方民族文化,在学习、理解与欣赏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与发现地方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通过民族文化“传承、融合、创新”思维下大学生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 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健全队伍

  学校清醒地认识到搞好美育,开展学生美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抓好美育。在思想上,学校从领导到一般教师,从家长到学生,都形成对美育的共识。大家都认识到美育是学校办学品位的一种标志,是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象征。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端正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提升人生境界,培养人的审美化生存,同时使得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获得统一的自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达到和谐统一。地方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和审美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的承载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课堂,成为大学生美育教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模式,还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激发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优秀民族文化中去汲取养分,让自己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感受人生的意味和情趣,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学校以教务处为牵头单位,团委、艺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美育管理体系,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保证了美育工作顺利开展。充分认识美育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美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美育活动,培养大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大学生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创造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拓展,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健全完善。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学校根据专业艺术和公共艺术课教学及学校美育活动需要配备了数量足够的专兼职艺术课程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根据教育部规定,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0%,其中专职教师数占到50%以上。根据我校2017年学生总人数17700人来计算,我校应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师27-35人,而2017年我校实有公共艺术课程教师103人,其中专职69人,兼职3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7人,讲师及以下73人,能够满足全校学生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有专业艺术课程教师数量95人,其中专职66人,兼职2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6人,讲师及以下66人。

  学校创新用人机制,实行艺术教师互聘、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关心艺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的进修、观摩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考虑艺术学科的特点,组织与辅导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计入工作量,在奖励、职称评聘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和(或)艺术类专业院校(院系)课程开设情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的举措和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先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全校性艺术类限定性和任意性选修课,课程有服饰文化与服饰艺术、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服饰艺术、艺术与审美、凉山彝族民歌欣赏与试唱、插花艺术、奥尔夫音乐早教、英文书法与签名设计、现代广告、外国舞蹈鉴赏、音乐基础训练(网络课程)、形象设计(网络课程)、中国民歌鉴赏、书法概论(网络课程)、外国美术作品欣赏、茶艺(网络课程)、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网络课程)、20世纪西方音乐(网络课程)、校园健身舞等20余门课程,通过这些全校性艺术选修课的开设,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学科融合。另外艺术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结合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开设了与美术学、音乐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播音主持等本科专业的相关课程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科专业的相关课程,提升了艺术类专业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水平。并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工作,我校艺术教师参与凉山州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编写,深受政府部门和非遗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并在学校开设了彝族传统乐器-月琴的教学和表演课程。

  (三) 学校高水平学生艺术社团、各类艺术活动开展、特色发展及开展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相关情况;

  1、制度管理,有章可循

  为了使学校美育工作真正落实,全面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制度》,把美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制定学校美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美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美育工作整体水平,确保美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全校共有校级艺术类社团13个,社团学生人数2086人,并严格按照《西昌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严格管理,定期开展活动。

  2、计划管理,目标明确

  学校在学期工作计划中都能认真部署美育工作,制订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后再付诸实施。2017年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工作安排,举行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我校2016年就开始对艺术展演活动进行部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全面展开参展准备工作,保障我校参加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顺利开展。2017年在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活动中,我校共斩获10个一等奖,包括了5个艺术表演类节目、2篇艺术专业教师论文、1个艺术工作坊、1幅绘画作品、1部微电影;6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其中,获得舞蹈普通组一等奖的节目《俄尔则俄的太阳》在一等奖中排名第一。

  3、常规管理,严格规范

  我校将美育常规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提高相结合。一方面要求艺术老师上好艺术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依靠第二课堂开展课外,特别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达体舞在每一届新生中进行普及,开展全校性的彝族达体舞比赛,同时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学校开设了音乐表演、美术、播音主持、书法、舞蹈等各类兴趣小组,做到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长。

  4、教学管理,规范有效

  在美育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导向,促进我美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育课程。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理论水平,把艺术教育教学实践落到实处。

  (四)学校美育经费投入、设施设备、重点项目推进

  1、没有相当的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培养出艺术素质较高的学生。我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力度,单是艺术学院教学用设备总价值为7105218元,共计1112台件。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了音乐制作室、摄影实验室、电脑设计实训室、画室、琴房、舞蹈房等。2017年学校美育经费预算262万元,学校的艺术教育设施也不断完善,确保了美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高雅艺术是经历了人类文明积淀和筛选的经典艺术作品,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我校高度重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艺术场馆建设和维护,为承接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戏剧进校园等演出活动提供基本的场馆条件;积极申报、精心组织、细化安排,为演出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把高雅艺术演出与艺术知识普及结合起来,确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效;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高校艺术社团建设结合起来,组织本校艺术社团开展校内外专场演出,扩大高雅艺术受益面。

  在我校的各类重大活动中还常结合有专题的文娱汇报演出,平均每年开展校级艺术活动不少于20次,参与学生数在14800人次左右。如大学生毕业音乐会、大学生毕业画展、“五四”与“一二九”文艺演出、元旦文艺演出等活动,每年还在新生入学时中开展院级、校级彝族达体舞比赛,提供师生展示艺术成果的舞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位有艺术才能的学生都有表现的场所。在学校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学生们尽展才华、尽情发挥,放飞自己的梦想。

  (五)学校以精准扶贫工作为载体结对帮扶、支持服务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美化山区小学校园环境和送文艺下基层等相关情况。

  近年来,学校根据结对帮扶、支持服务地方美育的需要,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服务地方,精准扶贫。布拖县采哈乡是西昌学院精准扶贫定点帮扶单位,多年来艺术学院与学校一道,积极参加对采哈乡的扶贫活动,开展了为老百姓捐献衣物、为学生送学习用品体育器材、校园美化建设及慰问演出等活动。布拖县姚智副县长表达了对西昌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团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西昌学院作为布拖县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帮助布拖县人才培养、文化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昌学院从教育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为布拖县的脱贫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采哈乡的贫困群众送去了真切的关爱。西昌学院的真情帮扶,布拖县委、县政府以及干部群众将永远铭记,本场演出,必将有力地激励全县上下的发展斗志,更夺目地辉映干部群众的奋斗风采。采哈乡村民、驻村干部说,这些可爱的师生们“太有才了”,给村里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师生们创作的壁画也让这个村庄的孩子们找到更多的乐趣,吸引了更多外地人来参观游玩。

  (六)学校美育、艺术教育的其他相关情况

  学校在团委下设艺术教育中心,并成立了西昌学院校艺术团,校艺术团团长由艺术教育中心专职教师担任,副团长由表现优秀学生担任,成员从学校各二级学院学生中筛选出对文艺表演有兴趣和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参加,并定期开展晨练和日常训练,严格按照《西昌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和开展活动,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指导、编排节目,精心打造富有本地彝族特色的音乐舞蹈节目,多次参加各类比赛,获得较好的成绩。

  同时通过文化长廊建设,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板报设计,各种艺术比赛活动和校内文艺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艺术的熏陶。

  2017年度,学校还与西昌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西昌新型文化业态,共建共享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创建国家级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开展西昌市历史、文化传承等城市文化研究、传播、推广,实现农、文、旅服务与需求精准对接,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校美育教育的发展,也达到了我校立足地方,为地方发展提供良好人才资源。另外,2017年学校还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无锡“梦回江南”文化传媒演艺有限公司、成都力方国际、凉山梧桐树艺术学校、凉山州文广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凉山州电视台、西昌市电视台、凉山日报社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我校美育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平台。

  三、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认真梳理和总结,我校在美育发展,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离目标和要求尚有距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与美育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2、美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变较难;

  3、美育师资、办学条件、美育经费、设备投入、场馆建设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4、对国家艺术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还应深入。

  纵观以上情况,学校下一步美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通过现代科技和媒体手段拓展美育空间,进一步改善艺术专业办学条件,强化专业实践实训场所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系统化、规模化、体系化的艺术实训教学场所,如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训场所,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实训场所,雕塑与漆画实训场所,小型音乐厅两个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从专业院系投入建设,逐渐拓展到公共艺术教育,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2、构建科学的美育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民艺美育师资队伍,提升美育工作的能力。

  3、加强观念转变,提高对美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搞好学习、动员、宣传,提高师生审美能力,提升学校学品味。

  4、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开发美育校本课程,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艺术,引入民间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把富有特色的绘画、音乐、民间工艺引入教育教学中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5、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加强美育实践;通过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建设加强环境育人。

  学校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美育的主渠道,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如何进行艺术教育的评价,构建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 如何让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用自己的想象"打造"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丽的世界,我们将在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努力完善,不断提高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认识,我们将反思昨天、把握和奋斗今天,思考明天,与时俱进,把艺术教育工作做得更好,让艺术之花在学生们的心田里盛开,让艺术之花永远绽放在校园里,永远香满校园。

  西昌学院

  2018年3月10日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02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招生咨询:(0834)2580038、2580029

邮箱:jwc@xcc.edu.cn

蜀 ICP 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 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