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由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彝语言文化学院和民族团结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昌学院邛海校区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会议邀请了四十多位支格阿鲁及彝族文化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共收到会议论文44篇,线下参会人数70余人,线上参会人数90余人。
本次会议分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的会议由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沙马打各教授主持。西昌学院副校长曲木伍各教授、科技处处长郑传刚、副处长何文海及彝语言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春晨、院长孙正华、副院长阿牛木支等亲临现场参会。沙马打各主任播放了彝族非遗传承人依火阿呷口头演述支格阿鲁史诗的视频,展示了其个人超强的记忆力和彝语说唱的独特性,为活跃学术氛围作了铺垫。其后,曲木伍各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
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曲木伍各教授致辞
曲木伍各副校长汇报了近年来西昌学院在支格阿鲁及彝族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他说,西昌学院是唯一一所省部委共建高校,建校以来,西昌学院围绕凉山地区人才需求,为凉山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现有各学科科研平台41个,以重点开展凉山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为凉山各产业、资源、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学校坚持以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未来发展主要任务,学校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全力支持凉山的科技、文化振兴。
作为学校服务凉山、参与建设凉山的重要举措之一,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在项目申报、课题立项、非遗申请等诸方面均已取得较多成果。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以支格阿鲁研究为核心,从历史、文化等角度深挖支格阿鲁精神及支格阿鲁文化内涵,已取得丰硕成果。今年6月初在成都召开了支格阿鲁研究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西南地区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支格阿鲁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
本次由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彝语言文化学院和民族团结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无论从会议规模、参会人数、提交论文等方面均是近年来召开的最大规模的支格阿鲁文化研讨会。
西昌学院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精神力量,积极推进支格阿鲁研究,弘扬支格阿鲁精神的核心要义,推动不同学科的支格阿鲁文化研究纵深发展,进一步弘扬与时俱进,为新时代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建设性意义的成果。曲木伍各副校长指出,支格阿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一脉相承的。本次支格阿鲁学术研讨会既是对支格阿鲁研究的持续推进,更是对二十大上习总书记所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的具体实施。
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汤晓青线上致辞。汤晓青通过线上热烈祝贺第四届全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并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她说,彝族文学有优质的文化传统和良好的文化形态,口头传统资源丰富,文献整理系统规范,民间文化传承有序,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文学生活丰富多样,已经形成了一支汇聚了民间文化传承人、作家、批评家、研究者、出版人、教育工作者、文化部门领导人等组成的多层次文化精英队伍,并在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积极开拓民族文学的发展之路和探索精神,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中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本民族知识分子,搭建高规格的学术平台,促进与多民族文学的融合,深化与多民族文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会议学术交流环节中,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洛边木果教授率先就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众多的彝族史诗群中,英雄史诗《支格阿鲁》是一部杰出史诗巨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按照史诗及英雄是这种文学普遍现象并参照其它史诗来看,这部史诗既有史诗的一般性特征,即内容十分古老、族群集体创作、充满神话色彩、富有神圣性及口传性,然而更具有其独特性,即支格阿鲁史诗的久远性及创世性,同时具有人物本身的神圣性和真实性等特征。洛边木果教授是彝族支格阿鲁(史诗)研究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其研究对拓宽后继青年学者的研究视野具有指导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曲木铁西教授作主题发言
此后,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长曲木铁西肯定了西昌学院在支格阿鲁文献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不仅规范了支格阿鲁的称谓,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支格阿鲁研究队伍,并逐步构建了支格阿鲁文化学的研究体系。他说,支格阿鲁史诗文献是彝族地区社会广为流传、影响很大的一部英雄史诗,几十年中西昌学院几代研究员坚忍不拔,研究支格阿鲁成为了过去一代人的信仰,是这种信仰成就了西昌学院。曲木铁西教授认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国内所存彝文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但对那些散存于境外和国外的彝文古籍文献尚有待整理。最后他提出了几种新的研究方法:一、通过文献的重新汇编来进行研究;二、按文本进行语文学或不同视角的研究;三、按专题对文献进行研究;四、按照古籍文献从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比较研究。曲木铁西教授的讲话不仅拓宽了支格阿鲁学术研究视野,同时也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源及研究方法。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王明贵教授作主题发言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王明贵教授从田野考察的角度对支格阿鲁在彝族民间活态传承情况进行了介绍。其研究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中心,寻访彝族英雄之王支格阿鲁的活态传承情况,发现作为史诗形式在民间的传承仅限于少数毕摩和民间艺人,且在逐年减少;所传承内容也仅是史诗之部分而非全部,传承之场景仅限于毕摩仪式时所诵经籍,而鲜见民间日常生活。进而,王明贵教授发现,史诗支阿鲁传承的濒危现象已不可逆转,当下最为有效保护、传承措施是数字化、信息化,并依托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并落实,此外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发社会及彝族本身主动保护和传承。王教授之研究具有建设性,不仅为支格阿鲁史诗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法,更是拓宽彝学研究的未来新视野。
红河学院龙倮贵教授作主题发言
云南红河学院的龙倮贵教授亦从彝族地区地名与支格阿鲁神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纵向剖析。他认为,云南境内(尤其是彝区)的诸多地名大多可从支格阿鲁相关神化故事中找到痕迹。他从古滇国的名称开始入手,对古滇国、纳特、谷窝、滇池、美姑河、阿庐古洞、阿倮斐、支格阿龙崖等地名的来源进行了字源学、语义学、语用学等解读,从而认为这些称呼出现较早,且多与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有关。《支格阿龙》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支格阿龙文化,宣扬民族精神,更为了纪念和追忆、崇拜和景仰彝族历史上这个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族群文化记忆功能的支格阿龙文化地名,并这些地名都赋予了支格阿龙文化的具象和意象,反映和体现了彝族龙图腾崇拜、鹰图腾崇拜及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文化,更反映和体现了彝族自命为龙族(龙虎民族)的思想观念,以此起到他们族群认同、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意义和目的。
中央民族大学胡素华的《彝族史的语言学及文学研究发凡》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为例,探索彝文文献的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方法,提出“原语言应该是所有研究的根基”,这对支格阿鲁史诗的研究回归原语言文本有启示意义。西南民族大学马鑫国教授从翻译批评视角对《支格阿鲁》汉译本进行了中肯的评估和细致的鉴赏,肯定了翻译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对应性。中南民族大学沈晓华以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对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英译进行考察分析,认为这种英译从属于翻译场域、学术场域、文学场域,形成了合作翻译和深度翻译相结合的学术性英译范本,并提出了支格阿鲁史诗经典化的梯次路径。
西昌学院图书馆馆长何刚教授作主题发言
西昌学院图书馆馆长何刚教授对近年来支格阿鲁学术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地梳理,并再次提出了中国史诗理论体系构建这一主题,回顾了《支格阿鲁》史诗研究历程,并将《支格阿鲁》史诗研究情况进行了分阶段阐述,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评述,最后对英雄史诗《支格阿鲁》的研究提出来新的思考。他认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创建是当前中国史诗学面临的最大课题,这对于《支格阿鲁》研究而言更是重中之重,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史诗学,无疑需要真正发挥多民族、多语种、多地域的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无限魅力和“一体多元”文明结构的胸怀力量。丰富精彩、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史诗资源,正是深度参与构建史诗学研究的中国气派的底气所在。他认为当代学人当拓宽史诗研究思路,打开学术研究视野,不囿于围绕文本解读、文化现象、神话史诗、文学阐释等传统研究理路,尽力挖掘彝族英雄史诗与其他民族在文化上的共通性,更多展现史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除此以外,在早上的会议中,四川大学的李祥林教授提出了将支格阿鲁与彝族火把节的起源进行糅合的大胆尝试,使彝族传统火把节更具有神圣性;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王志刚教授亦就支格阿鲁故事在彝语中部方言区的异变等话题进行了探讨。贵州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陶波研究员亦通过彝文文献提要、总目、集成等资料,梳理了乌蒙山区支格阿鲁的彝文文献传世情况,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归类和分析,并结合乌蒙山区口传支嘎阿鲁故事与彝文文献中的支格阿鲁故事进行了比较分析,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下午的研讨会由何刚教授主持。会上,十余位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支格阿鲁研究诸项议题进行了发言,深度剖析了支格阿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根据各自研究视角提出了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研究方法。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作主题发言
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对彝人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入阐释,论述了彝人生死观视野下如何看待神化古歌的重建功能及其意义,对拓展支格阿鲁史诗、神话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认为当下研究之重心在于聚焦彝族古歌,重释文学功能,并通过《支格阿鲁》《指路经》等彝文典籍对其中的文学功能进行了阐释,并从这些史诗中领会英雄勇敢救世、重塑人类未来的伟大精神。西昌学院杰觉伊泓博士从故事情节、艺术特色、主题思想等方面对支格阿鲁神话史诗所体现的英雄涵义进行了诠释,他通过文学、语言学和教育的角度仔细品读史诗,并将支格阿鲁故事分为神性、半神性和凡人故事三类,并从这些故事中梳理出贯穿始终的扶弱惩恶的英雄形象。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阿育几坡教授作主题发言
西昌学院阿育几坡教授对彝族文献中的十二生肖顺序及其内涵进行了深度解读。朱秀英教授亦将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大母神原型进行了对比研究,从神话批评原型的视角针对彝族史诗《支格阿鲁》和古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中具有大母神原型特质的女性忒提丝与蒲莫涅依进行探究,让人们对这两部史诗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内涵有更明晰的把握,进而对这两部史诗有更深入地理解与认识。
从文本研究方面,普梅笑教授就《德培好祭经》与尼苏花腰人的祭龙仪式进行了诠释,认为支格阿鲁并非停留在神话阶段,通过对祭龙仪式的解读,阐明了支格阿鲁在彝人日常生活中的现存状况。费小辉对支格阿鲁文献研究历程进行了剖析,并对海外支格阿鲁文献研究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从而揭示了未来国内支格阿鲁文献研究的基本思路。杨娟教授通过对流传于云贵川不同方言区的彝族英雄史诗《阿鲁举热》《支嘎阿鲁王》《支格阿鲁》三个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英雄支格阿鲁人物形象在云贵川不同方言区存在着名字、身世、身份、故事情节、修辞手法以及结局等六个方面的差异。
昭觉县语言文字服务中心老板萨龙作主题发言
下午的会议上,凉山昭觉县语言文字服务中心的老板萨龙先生对彝族毕摩文化、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角度阐述了隐藏在“支格阿鲁”四个字中的彝族文化,提出支格阿鲁名字源于彝族“??殖妃”(生育文化)、图腾文化、起名文化、姓氏文化、铜炼制文化以及天文历法等,认为支格阿鲁即是彝族文化的缩影。其研究较为深入,其展示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彝族世袭毕摩沙马瓦坡则通过对毕摩文献中关于支格阿鲁的叙述解读支格阿鲁在防麻风病的毕摩仪式中所起的作用。
支格阿鲁故事的开发利用方面,云南大学张佳节通过对支格阿鲁文化的影视开发的优势与意义以及现状分析,提出了支格阿鲁文化影视开发的策略。陈文蓉、卜冠方、罗边伍各等多位学者也从支嘎阿鲁湖对水西故地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支格阿鲁文化的影视开发策略、支格阿鲁文化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为支格阿鲁文化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阿牛木支教授作学术总结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阿牛木支教授在进行学术总结时强调,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支格阿鲁文化跨方言文本比较”“支格阿鲁文化的语言学”等八个议题,先后有30余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视角对其进行研讨和交流,为后续拓展和深入研究,特别是为支格阿鲁文化学的再度兴起奠定了基础。这些多学科、多视角研究方法,必将为中国支格阿鲁史诗学的建构提供借鉴参考价值。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历届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自然延续。本次学术研讨会通过分享最新成果和前沿话题,达成了初步共识:支格阿鲁文化的源头乃是口头史诗,支格阿鲁史诗更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支格阿鲁史诗的说唱方式、说唱道具、说唱艺术等,都是史诗研究的重要对象。今后还需要运用文学、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支格阿鲁文化学建构、支格阿鲁文献数据库建设、支格阿鲁艺人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自觉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图/黄函 文/叶文学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