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5日 作者:农业科学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怀着一颗探索实践,走进基层的心,我们走进了布拖,昭觉,和美姑。采访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了解国家扶贫政策。我们来到了这个“一步跨千年”,所谓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凉山深处。这个民风淳朴,善良可爱的少数民族村庄。代表着川农大、西科大以及西昌学院的我们,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个人行为,而是当代大学生的修养素质,更是代表党和政府对凉山深处人民关怀的具体体现。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让处于象牙塔的我们能有一次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我,增长见识的机会,更让我们的大学青春经历中增添了一笔亮丽的色彩。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让我们有了一次宝贵的”接地气”的经历。
两天半的下乡之行虽行色匆匆,但也颇有感触与体会。常言道:”山路十八弯”。但在我们通行至布拖的这一路之上,岂止”十八弯”可谓是路途遥远,深处大山。据介绍这里在几年前仍是泥泞烂路,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之下才呈现出眼前这一道道蜿蜒的盘山公路。到达布拖后,我们对三位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进行了采访。从他们口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个个感人的扶贫故事,一件件精准扶贫中的心酸苦楚。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位共产党员为党为人民,甘愿扎根凉山深处,全身投入精准扶贫,甘愿奉献。只为让凉山深处的人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的康庄大道!当我们采访驻村第一书记阿力哥时,他给我们谈到在扶贫过程中让他内心最为触动的一件事。在他下村访问民情时,一位老妇人对他这样说到:“你们来了就像是太阳照到了我们这片土地上”。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感激之话,却无不饱含着彝族同胞对共产党人由衷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阿力哥听完之后内心很是触动,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己之力努力让彝族同胞尽早奔小康,脱贫致富!
第二天上午,我们采访了江油驻布拖对口帮扶的王副指挥官。参观了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于今年2月28日建成,以“一圆三器,四平台”助推马铃薯产业升级。王副指挥官还给我们系统讲解了江油对口帮扶布拖的具体扶贫政策以及目前布拖的现状和问题。江油以给予布拖以人力方面、基础设施、住房、医疗等的资金支持,以及规划提出与布拖脱贫相关联的项目,几个方面同时着手,对布拖进行全方位的对口扶贫。以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的短期目标。围绕村集体经济方面帮助163个贫困村以产业脱贫,从而实现脱贫致富。此外,还通过乐安湿地民族文化中心,拓宽乡村旅游发展,以壮大集体经济。并在教育、医疗方面着力改善设施设备,加强人员素质提升。以“三大工程,幼儿园改造提升工程”两方面全力推进。在江油市市委市政府以及扶贫基地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让布拖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尽管目前还未走上小康之路的康庄大道,但坚信在江油驻布拖对口扶贫人员与布拖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即可迎来康庄大道的曙光。
在三下乡接近尾声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美姑的大桥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伪的表情,我们脸上洋溢着最诚挚的微笑,带着党的关怀,在乡镇上宣传禁毒防艾知识,发放知识传单,并询问彝族同胞目前生活状况,填写问卷调查,静心倾听了他们的心声。美姑人民的热情好客深深的触动了我,在我对一位阿姨做完问卷调查之后,她热情的邀请我去她们家吃午饭,尽管只是一餐以土豆、白菜所组成的粗茶淡饭,但却深深的融化了我的心。尽管他们在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也能永葆他们热情好客,大方淳朴的民族特质,让我深深感动!她向我们讲述了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之下,他们已经远离了之前那个饱饥不定的年代,至少现在能够隔上几天吃上米饭和肉。我们还为美姑的小朋友们带去了笔记本、铅笔、尺子,橡皮擦之类的文具用品,我们的到来让他们单纯可爱的小脸上洋溢起了笑容。
但是,在几个地方的实践交流过程中,在基本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扶贫的主要困难在于:贫困难度大(贫困户多,连片式贫困),脱贫难度大,反贫几率高。最重要的是,扶贫方式为“被动性”帮扶,由于有些彝族同胞封闭的思想观念,以及落后的素质文化教育,使得扶贫工作大多为政府被动式帮扶,当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低。正如一句话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脱贫致富的症结所在,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目标。
最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那些投身大山深处,积极献身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共产党员,是他们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至人民手中,连接起中国共产党和老百姓之间的心灵桥梁,更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与自豪!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