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鸟类彩鹮来到邛海“做客”


来源: 时间:2022年03月22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初春的邛海,万物复苏,花团锦簇,鱼虾肥美,鸟儿也到了食物最为丰富的季节。2022年3月14日以来,西昌观鸟群“雀雀欢”里格外热闹,群友们为来到邛海的两位特殊客人而“举群同庆”,一张张精美的靓照引起了群友们的怒赞,一个个竖起的大拇指表情铺满全群。这两位特殊的客人就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彩鹮,是国宝级鸟类有着“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的近亲,在国内的数量比较稀少。

1

  杨军  摄

  彩鹮成鸟体长49~60厘米,翼展可达80~110厘米。它的喙长达15厘米,状若镰刀,为深铅色或铅褐色。脸部裸露,裸皮及眼圈呈铅色,繁殖期脸为淡蓝色,虹膜灰、褐或斑灰色,跗蹠与趾黄褐色,膝部青铜色。

  远观彩鹮,羽毛颜色并不起眼,通体乌黑。近观时才会发现它羽色非常鲜艳夺目。头顶、头侧、颏、前喉等具有紫绿色光泽。颈、上背、肩和最内侧翼上覆羽色深,富有栗色。下背、腰、尾上覆羽有紫绿色光泽。飞羽为黑色。尾羽黑色,基部为绿色光泽,其余部分紫色光泽。中覆羽有紫色光泽,余部绿色光泽。腋羽和尾下覆羽为紫色,体下其余部分为栗色。

  彩鹮的绚烂多彩的颜色并不是羽毛的真实颜色,它是一种结构色。其羽毛表面存在极薄的蜡层、刻点、沟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折射、漫反射、衍射等,产生各种颜色。非繁殖期的彩鹮及幼鸟颜色略显暗淡,体羽主要为暗绿色,无光泽。头和颈灰褐色,具白色条纹。头顶上面有一小的白斑。脸部有白色斑点。下体褐色,微缀有铜绿色。嘴有粉红色逐渐变为暗色。脚暗灰橄榄色。虹膜变为暗褐色。

  彩鹮在不同地区种群的繁殖时间各不相同。在北半球繁殖的个体,大多在3-5月进入繁殖期。繁殖期的彩鹮喜欢几只、数十只到成百只集群筑巢,也常与其他鹭类和鹳类一起营巢。进入繁殖期后,雄鸟和雌鸟相互梳理羽毛,成双成对在水边嬉戏。它们的巢通常筑在厚密芦苇丛中的干地或灌丛上,也常营巢于3~7米高的树上,有时还会将巢简单的安放在水边裸地上。筑巢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完成。体型略大、身体强健的雄鸟四处搜寻小树枝,体型略小、心灵手巧的雌鸟将树枝小心地搭建成巢。雄鸟还会衔来柔软的草叶和根茎,将巢做得既坚固又舒适。

  雌鸟一般产卵1~5枚,大多数是4枚。刚产出的卵为灰蓝色,重70克左右。通常第一枚卵产出后,成鸟们开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雄鸟主要在白天孵卵,晚上是雌鸟。20~22天后,雏鸟破壳而出。

  刚出生的雏鸟眼睛尚不能睁开,浑身赤裸没有任何羽毛。每天成鸟将食物吞下,储存在喉囊中带回巢,哺育雏鸟。雏鸟长的非常快,仅仅2~3周就可以站立起来,在巢周边活动,但尚不能离巢自行觅食。出壳4周后,雏鸟羽翼丰满,开始在巢周边扇动翅膀。成鸟会继续喂养雏鸟直至6~7周,雏鸟才真正长大。成鸟会带着雏鸟一起活动,教它们捕食技巧。

3

  傅定一 摄

  彩鹮主要以水生昆虫、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蛙、蝌蚪、小鱼、蜘蛛、小蛇和幼鸟等小型脊椎动物,偶尔吃植物的根茎、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它们觅食的法宝是那弯弯长长,状如镰刀的大长嘴。长嘴密布触觉神经,边缘还长着锋利的锯齿。它们一边在水边慢步,一边将长嘴插入泥地或浅水中左右摆动探觅食物,或者捕食所看见的表层食物。有时为了探觅水底食物会将整个头部浸入水中。一有小鱼小虾经过嘴边,就迅速出击,牢牢夹住猎物,然后头猛的地往前一伸,将猎物送入嘴中。如果食物较大,它们会用嘴夹住食物左右甩动,猎物被摔晕后,再吞进肚子。傍晚时分,吃饱喝足后的彩鹮们成群结队的飞回栖息的树上过夜。

  彩鹮在中国的数量本就不多,分布地区十分狭窄。近年来,仅在邛海有目击记录,如2015年5月、2019年5月和2022年3月在邛海均有彩鹮的目击记录。

  近年来,彩鹮在国内的目击记录逐渐增多,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上海、澳门等地均有分布记录。彩鹮的出现显示当地湿地水质在不断地改善,环境也越来越适宜居住。

  虽然彩鹮在国内非常珍稀,数量稀少,但分布范围辽阔, 种群扩散能力一流,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其种群稳定增长,全球种群数量约23万只。实际上彩鹮是全世界鹮科鸟类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它们的模式产地在奥地利、意大利,分布范围却几乎遍及全球,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在2万平方公里以内,呈间断的块状分布,从欧洲南部、亚洲、非洲、中北美地区、大洋洲,甚至太平洋、大西洋的一些小岛上都有彩鹮的踪迹。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