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现在,就请跟随西西的脚步,一起来做党史知识问答。西西本周准备了10道题,每一题都有解析,看看你能对几题。  答案:党的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方针。 答案解析: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答案: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商内外棉七厂资本家借口存纱不敷,停发工人工资。工人顾正红带领群众冲进工厂,要求复工和开工资。日本资本家不允,并向工人开枪射击,打死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成为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答案解析: 1925年2月至4月,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数万工人罢工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政府企图破坏工人运动,酝酿新的血腥屠杀。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方无理开除工人再度罢工,日本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打伤10余名工人,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愤怒。同时,在上海的帝国主义者提出有损中国主权、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四提案”(增订印刷附律,增加码头捐,交易所注册及所谓“取缔重工法案”),并决定于6月2日在上海纳税外人会上通过,引起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上海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对。 5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动员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30日,上海学生2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100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南京路老闸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开枪射击,当场死11人,被捕者、受伤者无数,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当夜,中共中央召集会议,决定扩大斗争规模,举行罢工、罢课、罢市,抗议英帝国主义的大屠杀。 在共产党人蔡和森、李立三、刘少奇等领导下,31日成立上海总工会。6月1日举行20余万工人的总同盟罢工,5万学生罢课,绝大部分商人参加罢市。7日,上海各界成立工商学联合会,提出向帝国主义交涉的17项条件,包括撤退外国驻华的海陆空军、取消领事裁判权、惩办凶手等。 “五卅”惨案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威胁利诱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动摇妥协。26日,上海总商会和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单独宣布停止罢市。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还扣留各地募交工人的救济金,强迫工人复工。帝国主义勾结军阀政府出面封闭工商学联合会和上海总工会。工人罢工坚持近3个月,为保存力量和巩固已取得的成果,至8月中旬陆续复工。 “五卅”运动是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又一次大规模的反帝斗争,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人民的反帝爱国意识,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答案: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所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北洋军阀。 答案解析: 1926年5月,开始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的打击目标是北洋军阀。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部的主力,争取张作霖、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为雄厚的张作霖部。这个战略方针是正确的。根据这个战略方针,1926年5月20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进人湖北境内。北伐战争从一开始就取得战区和后方民众的热烈支持。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发动工农群众方面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国民革命军在誓师北伐以后,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取得惊人的进展:到1926年底,已先后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冯玉祥也已控制西北地区,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全国大多数人都能看到: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北洋军阀统治的最终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还在北洋军阀势力控制下的那些省份,人民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到处兴高采烈地准备迎接北伐军的到来。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答案:党的六大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了决定革命性质的不是革命动力,只能是革命任务;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六大的召开在党内思想比较混乱的情况下大体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党领导中国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答案解析: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 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党的六大本身主要方面和路线的正确性。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答案:第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必须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第二,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必须以根据地建设为基本依托。 答案解析: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当时一些同志提出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在一起。这是后来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思想的最初表述。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答案: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战略方针,对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党内“左”倾领导者拒绝接受毛泽东的正确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顽固的推行和坚持错误主张,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答案解析: 1933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一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答案:遵义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答案解析: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随后,军委决定设置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经四渡赤水战役和抢渡金沙江后,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6月到达四川懋功,同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了成熟。  答案: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答案解析: 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起来。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同年7月,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提出:“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要没收,但在革命初期“不没收其土地”,也“不废除其债务”,“对农村小地主要没收其土地,废除其债务,但不要派款及其他过分打击”;“对大小商店应取一般的保护政策(即不没收)”。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还规定,“分田时(在原耕地基础上)以抽多补少为原则,不可重新瓜分妄想平均以烦手续”。1930年2月,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红五军、六军两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强调平分土地是当务之急。毛泽东作了一要“分”,二要“快”的两个字的结论,批评了当时出现的一种主张按耕地作为分配土地的标准及迟迟不分田的右倾错误。 到1930年底、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1930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土地问题的精神,指出“土地国有问题,现在是要宣传,但不是现在已经就能实行土地国有”,“禁止土地买卖,目前是不需要的口号,这只是增加了农民的恐慌心理”。1931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2月27日,毛泽东根据这一精神和自己在调查中发观的回题,以中央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的名义,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封信,指示各级政府发一布告,“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3月底至4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闽西土地委员会扩大会议分别发布文告和作出决议,正式向广大农民宣布了上述“土地归农民所有,任其出租买卖”的政策。 这样,在3年多的土地革命过程中,从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二七会议、南阳会议,各根据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给地主以生活的出路。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答案:“一二·九”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有力地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高潮的到来。 答案解析: “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教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答案: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 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对当时中国国内形势、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党的政策,作出了完整的分析和决定。 1935年12月17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 自“九一八”和华北事变以后,抗日爱国运动开始高涨。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革命高潮时期,迫切要求对国内形势作正确的分析,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 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会后,根据中央决议的精神,毛泽东在27日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分析。会议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正确地分析了形势。会议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这种民族危亡的形势唤醒了全中国人民,从而掀起了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第二,分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第四,提出了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样,更有利于广泛地吸收各阶级、阶层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政权。第五,提出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党和红军不但要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要成为台柱子,只要我们的斗争策略不犯错误,我们就能够争取和团结更多的力量到我们方面来共同抗日。 资料来自《辉煌岁月:党员干部党史知识必修》 知党史,才能更加自觉牢记初心 明党史,才能更加坚定担当使命 本次旬刊一共十道题 你答对了多少道呢? 学党史,我打卡 亲爱的西西们,我们下期再相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