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院要闻

《凉山日报》系列报道(二)西昌学院:立德树人育栋梁 教改发展谱华章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0日     作者:系统管理员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西昌学院:
立德树人育栋梁 教改发展谱华章

导读》》》

  12月中旬,正值严冬,走在西昌学院的大道上却是满地灿烂,冬日温暖的阳光懒懒地洒在地上,环顾四周,每一位走在大道的学生都笑容满面,相互之间或欣赏或拍照。学院信息科技楼前,一个旗帜性地标树立在那里,花开花落四季流转的同时,也见证了西昌学院沧桑的历程。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教育行业奋勇赶超的一个缩影。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西昌学院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八十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明德,乐学,求实,至善”的校风,“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不断尝试、探索、积累、深化之中,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卓有成效的科研实践以及前瞻性的教育方式,走出了一条不断超越自己、办特色名校的发展之路,成为了彝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阵地,在攀西教育战线溢出一路芬芳。

  雄厚的办学实力 良好的办学条件

  西昌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服务彝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人才为目标,以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坚持“经费优先、配置优先”,确保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为凉山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日趋合理的学科结构、优势突出的特色专业、竞争力强劲的师资队伍,为西昌学院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输入源源动能,吸引着四海学子关注。

  目前,学院有北、南、西等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100余人,教职工964人,专任教师734人,其中正高职称96人、副高职称2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3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省突出贡献专家及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0人;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60人……这里,正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人才高地。

  教改成效突出。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学团队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6个、应用型示范专业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培养计划项目”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共21门。在省属同类院校中,教改成果名列前茅。

  立足整体转型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传道授业,扎根彝区。80年砥砺奋进,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科门类日臻丰富,成长为以教育学、园林学、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坚持“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制定《“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整体转型的现实需要,对接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集群,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教学条件优、质量效益高的专业体系。

  ——着力老专业改造优化与新设专业内涵建设,重点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减缓新专业申报速度,由每年3至4个减至2至3个,近三年新增了制药工程(兽药)、酒店管理、学前教育、金融工程、网络与新媒体、舞蹈学等7个专业。现有本科专业69个,涵盖农学、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等9个学科门类、43个二级学科,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吻合度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了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与区域产业有效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坚持“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合理规划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师队伍、优质教学内容、优质教学方法、优质教材、优质教学效果等“五个优质”课程的建设。

  ——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办学定位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布局。

  ——重点建设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专业,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农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特色专业,创立“彝语文+专业”专业建设模式。

  ——加强专业的动态调整和新专业建设。实施招生专业预警机制,对部分与办学定位契合度不高、招生就业质量差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016年以来,有广告学、轻化工程、城市管理等10个专业暂停招生,2016至2018年,招生专业均控制在60个以内。

  ——搭建协作平台,多方协调合作育人。深化校企合作,与各企业搭建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行业需求人才。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为探索有别于老牌本科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高等教育“本科性”和培养目标“职业性”的有机统一,学校建立了“本科学历(学位)+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本科学历教育平台和职业能力培养平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该成果获四川省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根据学科专业差异,探索实施了民族地区“3+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四四五”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彝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民族地区小学全科型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动科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等。

  创建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强调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覆盖、全参与,探索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实施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共同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等“六个共同”。加强校校合作,实施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共同培养人才。

  始终坚持育人中心,明确办学特色,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推进校园建设,整体提升了学校竞争力,为学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大动力。

  文/图 边仕英 赵益强 王向东

请点击原文链接查看

content_33352.htm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蜀 ICP 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 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