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作者:新闻网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4月25日至27日,“吉狄马加诗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学术研讨会暨西昌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西昌市邛海宾馆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西昌学院联合主办,西昌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承办。
吉狄马加出席开幕式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出席开幕式。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天津市社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一百余位学者相聚一堂,围绕吉狄马加诗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及西昌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展开深入研讨。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发来书面致辞。西昌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白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尹汉胤,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鲁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朝戈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马飞,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任万军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曲木伍各主持。
邱华栋在致辞中指出,吉狄马加不仅致力于诗歌创作,更具有拓展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力,具有与世界最优秀诗人对话的能力,“用语言的余温熔铸青铜般的诗句,在彝族文化的千年血脉与全球化浪潮的剧烈碰撞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诗歌创作之路。”
白洁致辞
白洁在致辞中指出,对于中国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而言,吉狄马加的跨文化书写提供了极具范式意义的研究样本。值此西昌学院推进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建设之际,深入探讨这一典型个案,不仅有助于构建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学科体系,更能为新时代文学教育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路径。会议将文学现象研究与学科建设规律相结合,既通过经典重读确立民族文学在文学史中的坐标方位,更创新性提出“在地性知识生产”与“普遍性价值传播”的学科发展范式,为地方院校特色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选择。
张清华致辞
张清华在现场致辞中也认为,吉狄马加对大凉山、彝族历史文化、土地和人类家园的歌赞以及对生命本身的吟咏,早已走出国门,通过数十种语言和一百多个译本,成为世界各国诗人和读者的共同财富。吉狄马加为促进中国诗歌走向世界、推动中国诗人与世界各国诗人之间的对话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树立了一个真正的范例。
尹汉胤致辞
鲁娟致辞
尹汉胤、鲁娟在致辞中表示,吉狄马加以其独有的诗歌创作、强烈民族自信、宏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获得世界性声誉,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相信此次研讨定能推进对吉狄马加诗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解读。
朝戈金作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大会进行主旨演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金认为,吉狄马加以“我”的眼光注视、传承并弘扬传统,践行跨文化对话并推进思想碰撞,从而成为世界性诗人。
曹顺庆作主旨演讲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在线发表了题为“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演讲。他以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文明优越论”进行了有力的辩驳,指出文明互鉴为吉狄马加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揭示了诗歌作为文化使者的深层逻辑。
高兴作主旨报告
敬文东作主旨报告
朱振武作主旨报告
在主旨报告中,十余位知名学者从多视角对吉狄马加的诗歌进行了深入解读,推进了对其诗歌的深入理解。《世界文学》原主编、诗歌翻译家高兴介绍了罗马尼亚作家对吉狄马加诗歌的深情共鸣;中央民族大学敬文东教授分析了吉狄马加诗歌中的赞美能力和道德力量;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则从国际接受的角度探讨了吉狄马加诗歌走向世界的多种可能性。
第一组会场
第二组分会场
西昌学院张富翠教授以“吉狄马加诗歌的跨文化叙事与身份重构”为题、阿牛木支教授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实践”为题作了主旨报告。
其余三十余位学者在分会场作分组报告。
吉狄马加出席研讨会并与与会学者进行了对话。他认为,什么样的文化养育了诗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诗人的根始终在民族文化之中。时代赋予了反思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可能,他正是在那个年代开始思考自身文化的。诗人要不断创新,伟大的作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诗歌是叙事性与哲学性的结合,这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在AI时代,如何选择人类的生存前景,值得我们深思。
罗庆春作学术总结
著名彝族诗人罗庆春在闭幕式上作学术总结。他指出,吉狄马加的汉语诗歌是彝族现当代文化与文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成功地刷新和创造了彝族汉语文民族文化与文明发展的历史新高,成为彝族汉语书写史上“个体书写”的最高成就。这次大会是西昌学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在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创新背景下,引领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成功实践。它对未来的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多语种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西昌学院继续为中国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与会人员合影
文:文化传媒学院 王艺 彝语言文化学院 米色你阿木
图:文化传媒学院 韩京佑
一审一校:李娜、何文海
二审二校:张富翠、阿牛木支
三审三校:李秀卿、陶际恒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