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彝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关键分支,凝聚着彝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积淀的健康智慧与生态认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独具民族特色的珍贵财富。为深入挖掘、系统传承并创新弘扬彝药文化,西昌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彝药植物文化探根与传薪”实践团,于2025年7月2日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院区),开展“解码医药智慧,传承中华文脉”实践活动,以青春行动探寻彝药文化脉络,赋能传统医药创新发展,助力筑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根基。
实践团成员参观展区时,主动聚焦彝医特色植物,以专业视角探究植物文化内涵。在彝医专家沙学忠的讲解下,他们系统分析了植物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重点挖掘了彝族“靠山吃山”生态观与药用植物分布的内在联系。通过梳理植物相关的民族传说与药用历史,实践团成员完整呈现了彝药植物的文化传承脉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基于植物研究的学术视角。
中医门诊副主任医师李丽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人体穴位按压疗法,实践团成员变身“文化解码人”,紧扣“天麻在彝族祭祀场景的文化逻辑”“电音植物命名的民族传说”等话题,从命名溯源、民间故事切入,深入探讨“药穴同源”里植物文化与医学融合的关联。
实践团成员参与中药主题的猜谜互动,活动“天麻息风又定惊”等中药谚语设计为谜面。在参与解谜的同时,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对比者”。实践团就“天麻在彝汉医药中的文化差异”向医师们请教。李丽医师比较道:“在中医里天麻主要治疗眩晕,而在彝医体系中,它还关联着‘镇魂安神’的文化功能。”随即实践团成员通过对比梳理植物文化跨民族传播、融合轨迹,把趣味互动转化为深化植物文化内涵的契机,让药用植物文化在交流中更立体鲜活。
彝医专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沙学忠向实践团成员剖析了各类植物基原料的功效原理。成员凑近当归标本说:“沙主任,这分叉的根须好像我们彝族的发辫!”沙主任回应:“确实,汉族叫它‘当归’,就是取‘应当归来’之意。你看主根粗壮如母体,须根绵长似思念,这和彝族的‘女人草’说法异曲同工。”成员们恍然大悟:“原来药材形态里藏着这样的文化隐喻!”在后续的观察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担当“文化洞察者”。聚焦“彝药植物采集的生态观”,挖掘生态文化意义,思考对现代生态保护的启示。
实践团成员中医门诊副主任医师李丽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金银花、蒲公英等特色药用植物的临床应用。实践团成员化身“文化联结者”。分享调研中彝族夏季养生植物用法,对比彝汉“因时用药”文化理念,追问李丽医师“蒲公英彝药民俗疗法,对现代养生的启发”。通过联结跨民族季节植物文化传统,为夏季养生植物文化传承探路,促进传统医学植物文化交流互鉴。
实践团观察发现,彝药采集严格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根类药材秋冬采收养分足,叶类药材花期前采摘活性高。这种基于植物特性的采集智慧,展现了彝药传承的科学内涵。作为年轻一代,实践团成员积极思考如何为彝药植物文化的现代传承贡献力量,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讨,他们正在为这一古老智慧探索新的传承路径,以实际行动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青春使命。
彝医专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沙学忠带领实践团参观彝药博物馆,深入讲解彝药特性与文化内涵。实践团成员以“文化溯源研究员”视角,重点探究了彝药谱系与民族迁徙与文化演进的关联,从展陈药材中系统梳理出彝医药文化的植物脉络,完成了一场深度的文化溯源考察。
实践团在彝药工坊考察中发现,传统制药器具承载着深厚的植物文化内涵。铁药臼的纹路记录着重楼等彝药的炮制工艺,体现“药器相和”的智慧。通过数字化记录,成员们将器具蕴含的植物特性、炮制技艺和文化价值转化为永久档案,使古老工具成为彝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实践团成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参与活动,我们切身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特别是民族植物文化的智慧。”他们充分发挥青年桥梁作用,将活动中的实践感悟通过卫健委和中药管理局广泛传播,有效扩大了中医药科普的覆盖面,为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解码彝药智慧,传承中华文脉”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入领略了彝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更通过实地调研与基地医师的深入交流,以“挖掘者”“解码人”“对比者”等多元身份,深度参与彝药植物文化传承。未来,实践团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彝药文化的保护与研究,让千年彝药智慧在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征程中焕发新生,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民族医药的力量!
文:张文豆 薛雯 丁建燕
图:彝姚植物文化“探根与传薪”实践团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