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8日 作者:资源与环境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7月6日,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师生69人从学校出发,赴乐山金口河大峡谷开启野外实习之旅。
一、铁道兵博物馆篇
在大渡河金口大峡谷谷坡上,有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伟大精神的博物馆——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全国唯一以铁道兵为纪念主题的博物馆。1958年,30万铁道兵响应祖国号召,鏖战十二载,前赴后继投身攻克川滇“筑路禁区”的战场。“辟云遮蜀道,一公里一忠魂。”1970年7月1日,承载着西南地区2000万人命运、促进西南地区整整进步50年的成昆铁路,在2100余名铁道兵的长眠驻守下,在党的第49个生日这一天顺利通车。如今成昆铁路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穿过这片区域,它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而铁道兵博物馆就静静地矗立在其旁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2022级地科师生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重走历史铁轨,瞻仰馆藏铁道老兵珍贵历史照片、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书籍、证章、影像资料等铁道兵文物,缅怀铁道兵“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感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学习“忠诚担当,令行禁止”的优良传统。从历史深处走来,时刻准备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铁道兵精神就像一束光,既昭示来路,又指明去路,以“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智慧迎接新挑战、开创新未来!
二、地貌篇
金口河大峡谷群山险峻、层峦叠嶂,典型的V型峡谷是大峡谷的主导特征。行走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雄伟的崖壁,深邃的峡谷,无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崖壁上如刀刻般的岩石,显现出它的险峻;如书页般的层岩,书写着历史的沉淀。
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知识,是地理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边行走在“地质天书”“旷世幽谷”之称的金口河大峡谷中,一边聆听着老师们对金口河大峡谷地质地貌及形成过程的讲解,将理论知识活现在眼前,加深了同学们对峡谷的形成及特征的认识。
三、地质篇
金口大峡谷中的岩石,形成于5.5亿年前,峡谷全长26千米,底部宽度在70至200米之间,某些地段甚至窄于50米,而谷肩最宽处可达8千米。大渡河穿越瓦山,造就了深达2600米的峡谷,并揭露了从震旦系白云岩到二叠系玄武岩的地质剖面。峡谷两侧有“刀砍状”和“葡萄花边”状的白云岩以及栉壳状白云岩。
金口河大峡谷区不仅呈现了中国典型的嶂谷和隘谷,还具有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地质遗迹,为地质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峡谷内,河床被夹束在两岸由厚达成百上千米、近于水平的震旦纪白云岩断面构成的峭崖陡壁之间,大渡河水在狭隘的谷地中急流翻滚、奔涌而下。漫步峡谷,辨识那层层叠叠、厚达数千米的完美地质剖面,犹如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历史的天书;聆听深不见底、窄如刀缝的绝壁深涧里的水拍石崖,则在无言传递自然的沧桑物语。
四、水文篇
大渡河,古称泸水,发源于青海玉树巴颜喀拉山南麓,向南流入四川。流经阿坝、甘孜、雅安、凉山、乐山,由乐山汇入岷江,全长1155公里。大渡河在泸定以上为上游,泸定至乐山市铜街子为中游,铜街子以下为下游。
为了以更好的视角观察大渡河河流特征,在黄仁波及王思瑞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大渡河红星桥上,运用指南针等工具判别并记录河流流向,观察河流下切及谷坡特征。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了解到区域断裂构造控制了大渡河峡谷及其支谷的发育格局,复习巩固了河流袭夺作用,分析了大渡河与安宁河的可能关系。此外,在余江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进一步对清晨大渡河“白露横江”的情景进行了思考,探索其形成原因,从而加深了对气象、地貌和水文知识的理解。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先”。在本站实习考察中,2022级地理科学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地理实践,在实践之中求真求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与地理实践能力。
撰稿:马永焜、贾国剑、杨谨源、邓姗
图片:刘思伶、马永焜、杨谨源
审核:余江、黄仁波
责编:刘运伟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