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院系新闻

预科教育学院邀请优秀校友白史且教授回母校开展讲座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8日     作者: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字体: 浏览次数:

分享到

      预科教育学院邀请优秀校友白史且教授回母校开展讲座

  9月27日下午两点半,我校84届杰出校友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白史且教授回到了阔别三十余载的母校——西昌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并为部分师生做了一堂精彩的讲座。讲座由预科教育学院院长孙正华主持。

  

  

  白史且校友是西昌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原西昌师专预科部)84届的学生,在预科部以优秀的结业成绩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在四川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南民大硕士研究生导师。

  

  讲座在白史且校友幽默风趣的自我介绍中拉开帷幕,他表示为回到母校开讲座感到荣幸,希望母校越来越好。他还谦逊地说,这算不上什么讲座,只不过是一个学长与学弟学妹们之间的交流,是来谈一下他个人成长的体会而已。校友讲座的主题是“我的成长经历”。白教授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为在座学生现身说法。他详细、真诚地讲述着自己的生活以及求学经历——出身在贫困山村的彝族孩子,物质条件匮乏、生活条件艰苦,仅凭着一股读书的热情,在求学的路上坎坷前进。从小学时代到中学时代;从青葱岁月到考进民师校;从民师校毕业之后的工作分配,到走进预科校园……他不甘心抱着毕业分配的“金饭碗”,不甘心就此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他辞去乡村某学校的校长职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求学。他回忆起1984年,他收到了西昌师专预科部的录取通知书,这是他人生重大的转折,他认为1984年的预科学习是一生中最难忘的美好时光——预科部和蔼的领导、有责任心的老师、老师借给他的老式收录机、“恶补”英语的时光、出人意料的英语结业考试成绩……回忆起这一点一滴的细节,白史且教授的言语中全是对母校的怀念和对青春的柔情,“预科这一年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不仅是学习与知识上的获得,更重要的是从踏进预科那一天,我对读书的信念有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学无止境,我知道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很漫长。”

  

  

  接着,白史且校友给了在座学生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分享了当年他求学期间的一些学习经验。他说:第一要有目标,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二要勤奋专注,坚持目标不变。第三学习也要讲究方法,他认为作为山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要清楚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短处,要肯学习、自己想办法学习,勤动脑,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他的丰富阅历和独到见解都让在座的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白教授勉励在座同学:“我们要心怀感恩,要感谢国家的政策,感谢预科。预科是我们充实自我的平台,是实现理想的跳板,是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机会是要留给有准备的、肯奋斗的、善于把握并懂得珍惜的人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的人生有机会更好更美,有意想不到的精彩!”白教授的总结激荡着在座师生的心 ,大家的掌声久久不能停下,有的同学眼泛泪光,有的同学起身鼓掌。声情并茂的讲话巧妙地与文字、图片相结合,白教授的话仿佛让同学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明天,“我突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想要很很努力的冲动”四班晏仁智同学有感而发,“今天终于体会到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的很受启发”。

  

  

  最后院长孙正华做了总结性发言。孙院长感谢白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真诚,推心置腹的谈话,他总结了讲座的意义,认为这样的讲座能拓展同学们的视野,更有效地在同学间开展思想教育,使同学们能受到启发、端正态度、坚定信心,能常怀感恩之心,不松懈、不气馁,孙院长鼓励同学们要在逐梦道路上不忘初心,坚定向前,从预科走出去时是合格的大学生,重回预科之时是社会的栋梁之才。孙院长表示,以后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将更多的优秀校友请回“家”。校友讲座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泸山路7号

联系电话:0834-3957716

邮箱:ssmzyk@xcc.edu.cn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传真:0834-395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