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勠力同心筑梦新时代 ——十九大以来四川民族工作综述 推动民族工作走深走实,最关键的是维护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回望2015年省委统战工作会议以来,中共四川省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民族工作摆在全省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推动,全省民族工作迈出的每一步都踏实稳健,落下的每一笔都遒劲有力,绘出的每一篇都浓墨重彩。 过去几年,省委围绕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凝心聚力的重要抓手,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事业,共同谱写了四川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时代新篇。 Part01 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民族工作新格局。 ▲2021年12月27日,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省委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每年定期研究部署民族领域重点问题和重要工作,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经常性研究相关专项性工作,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加强基层民族工作组织保障和力量保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发挥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协调作用,量化指标对各省直部门和21个市(州)党委开展督促检查,各级各部门(单位)积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重点工程、项目和规划共同推进。 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力量建设,在全省3200多个乡镇(街道)全覆盖配备专(兼)职统战委员,在35000多个村(社区)全覆盖配备统战联络员,夯实了基层一线抓统战工作特别是民族工作的基础。 Part02 坚持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凝心聚力的重要抓手,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聚焦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搭建平台、丰富形式、创新载体,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四川涉藏州县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 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导向,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更加坚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学校教育、普法宣传、中华文化教育、科学普及、就业创业培训等紧密结合,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创新实施“同运动·一家亲”项目,在全省10个市(州)14所学校开展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爱我中华·民族团结心向党”“春风送温暖、就业送真情”等主题,深入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交流计划”,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每一名群众的心灵深处。 ▲第七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举行。 结合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做好散居与城市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形成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开展进城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在基层社区、工厂企业、商铺门店、职业学校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宣传学习教育培训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巴蜀大地交得到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2018年以来,全省各地已累计举办培训班380余期,参训人数达7900余人(次),帮助进城务工经商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人均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适应能力和发展信心不断增强。学员茹克亚木.伊米尔说:“自己从不会说普通话到现在可以作简单的交流,比培训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在四川生活更有信心了”。 Part03 坚持把创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效载体,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创建工作纵深发展。 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印发《四川省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及责任分工方案,健全完善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创建联动机制和省内市(州)间的协作机制,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政治保障、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2021年9月27日,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 通过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程整合撬动各方面的资金和政策,紧紧抓住村寨和社区2个基本单元,每年每村(社区)投入300万元至500万元推进新村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在民族地区投入四川省民族类专项资金51亿元,共实施400余个产业发展项目,建设21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新村)、12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民族类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甜樱桃”成了阿坝州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创新实施“细胞工程”,全域试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家庭”,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交往交流交融活力。截止2021年底,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三个自治州全部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达58个、省级示范区(单位)达700个,省级及以上示范区(单位)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 ▲11月5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西昌举行。 202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首次在民族八省区以外的四川召开。甘孜州、凉山州先后隆重举行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隆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50个模范集体和64个模范个人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256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01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受到省政府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更加深入人心。 Part04 坚持把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全省大局整体谋划、同步推进,实现民族地区发展新跨越。 ▲大凉山: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坚持全省规划一盘棋,把民族地区发展纳入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纳入“十四五”及2035远景规划,加速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攀西经济区”,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等国家战略。省外省内对口支援深入推进,特色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迅速,“飞地”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民族地区“造血”能力逐步增强。全力推进“电力天路建设”,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等水电站投产发电,通信网络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4G”,甘孜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川藏铁路开工建设,雅康高速、汶马高速全线建成通车,民族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8万余公里,交通覆盖范围和通达深度创历史新高,形成了内通外联的立体交通网络,拉近了民族地区与外地的时空距离。 Part05 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各族群众。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为民族地区量身制定实施“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十项扶贫工程”“9+3”免费职业教育、15年免费教育、教育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开展省内对口帮扶涉藏贫困县工作,选派5700余名优秀干部下沉民族地区一线,聚焦深度贫困堡垒集中攻坚,采取超常举措,下足绣花功夫精准发力。涉藏地区32个县(市)率先实现全域脱贫,彝区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涉藏地区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新的历史性跨越。 ▲凉山州普格县花山乡友谊村幼教点积极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 坚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方向不动摇,从娃娃抓起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托“一村一幼”“一乡一园”为农村牧区在园幼儿提供系统学习普通话的条件,学前学普成为新风尚,实现了民族地区3-6周岁幼儿全覆盖,累计惠及约60万儿童。 统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民族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包虫病人群患病率降至0.42%,大骨节病连续10年无新发病例。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全覆盖,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写在家家户户的甜美日子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挂在各族群众的灿烂笑脸上。 来源:四川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