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部
              

运动与心理健康


来源: 时间:2024年05月14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运动与心理健康

  前言:

  新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低下,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一套规则,又有习惯所约束的行为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相互间的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或是能够愉快的接受生活的规范。

  关系:相互促进。

  具体表现如下:

  1. 消除身体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个人的情绪低落,或任务超出个人能力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会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通过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 改善情绪状态: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 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4.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锻炼者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锻炼者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5.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锻炼者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综上所述,运动与心理健康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心理问题,体育锻炼是解决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可以得知,如果学生可以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境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负性心境有所降低或改善,而不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变化的效益也不一样,体育活动确实能够改善一些不良心境,从而增进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应该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使我们在身心上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锻炼,以免出现身体不适。

  如何正确选择体育锻炼方法:

  一、了解自身身体状况

  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时,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例如,如果患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那么高强度的运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快走、瑜伽等。

  二、根据个人爱好及性格特点选择运动方式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需要顾及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如果你喜欢大自然,那么可以选择户外运动,如徒步、骑行等;如果你比较内向,那么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游泳等。选对运动方式,有助于身心愉悦。

  三、配合自身工作安排

  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时,还需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安排。例如白领一族平日工作繁忙,时间紧张,那么可以选择30分钟跑步、快走、健身等运动方式,来消除工作带来的压力。这也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好方法。

  四、注意运动量的掌控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后,要注意运动量的掌控。过度运动可能会引发运动损伤。因此,我们建议初学者要从低强度、低频率的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让身体逐渐适应,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希望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提升身体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邮箱:xgb@xcc.edu.cn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