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4日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三位学者应邀参加
第六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
2024年10月17日—20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史诗文化研究暨第六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楚雄师范学院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楚雄师范学院主办,西昌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协办,来自北京、四川、贵州、山东、重庆、云南各高校、科研机构及彝学会等学术团体的146位专家、学者及数十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参会。会议围绕《支格阿鲁》文本收集整理与变异研究、《支格阿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支格阿鲁》与文创产品开发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会议成果丰硕。
作为本次会议的协办方,西昌学院对该会议给予了高度关注,组织校内支格阿鲁及彝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积极撰稿,并组织14位专家学者前往云南省楚雄市楚雄师范学院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云、贵、川地区各兄弟院校、各地彝学会的专家、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讨和思想碰撞,旨在挖掘支格阿鲁学术研究资源,打开学术研究视野和方法,展现英雄史诗所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找新的着力点。与会学者中,我中心原主任、支格阿鲁学术研究专家洛边木果教授及杰觉伊泓、叶文学、罗边伍各等学者亦以高质量的论文参会。
在10月18日早上的开幕式上,洛边木果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史诗<支格阿鲁>非遗申报》的主题报告。洛边教授说,彝族民间文学《支格阿鲁》是一部著名的英雄史诗,流传与滇川黔广大彝族地区,有活态的口头演述,也有收集整理的多种史诗文本,最长的版本有十余万行。这部史诗恢弘壮丽,思想内涵丰富而充满正能量,实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由于申报不当等原因,这部史诗还未申报立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一起高度重视,克服过去的不足,各地区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利于保护和传承。
10月19日早上,我中心杰觉伊泓、叶文学、罗边伍各亦作了论坛主题发言,并与与会学者进行了积极交流,以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及学术背景在会上进行了精彩发言,并与来自各各省民族院校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杰觉伊泓博士认为,支格阿鲁作为彝族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其故事在中国西南彝族民间广泛传播,超越了地域和族别的限制,难免产生各种变异。不管支格阿鲁神话属于神性、半神性故事还是真实历史人物,其始终贯穿着一个扶弱惩恶的英雄形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被信赖的人物。因而,从支格阿鲁英雄的内涵的解读在挖掘彝族历史文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中心叶文学博士通过历代史志文献的解读,结合口述史料,对流传于滇西、滇中地区的哀牢九隆神话与流传于滇、川、黔地区的支格阿鲁神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述,认为哀牢九隆神话与支格阿鲁神话同出一源,皆以彝族先祖氐羌族群的原始“龙”崇拜为中心的感生神话母题,其二者叙述方式上的差异乃与彝族先民生活环境有关,进而认为支格阿鲁神话乃是哀牢九隆神话在不同地区发生的变异。罗边伍各副教授则通过对《支格阿鲁》文本的分析,对彝族婚姻习俗的多元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该史诗不仅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生动体现,也是彝族婚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载体,《支格阿鲁》的叙事元素鲜明地彰显了彝族社会在婚姻制度上对于平等、尊重与互助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以及其对传统婚姻角色的独特诠释。
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是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也是支格阿鲁及彝族文化学术研究重镇。近二十年中,中心已出版支格阿鲁及彝学相关学术著作数十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承担国家社科项目、四川省社科项目十余个。支格阿鲁研究是我中心最具特色的科研领域,拥有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科研人才,是推动西昌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10月19日下午,我中心罗边五各副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并宣布2025年第七届中国支格阿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将由西昌学院主办,我校将接过接力棒,作为支格阿鲁研究机构,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将竭尽全力承办好下一届研讨会,并诚邀各省高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派代表参加,群策群力,共襄盛举,为进一步提升支格阿鲁精神符号的影响、拓宽学术研究视野、推动中国彝学的发展和加强彝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作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