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1日 作者:动物科学学院 字体: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院科研工作指明了研究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动物科学学院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在推动凉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搭建平台组团队
动科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服务地方养殖产业工作。学院搭建了“凉山黑绵羊产业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平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优化科研资源配置,为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学术研讨等形式,不断提升了学院科研水平,为凉山黑绵羊产业的科研赋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形成了6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凉山黑绵羊科研团队,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更怀揣着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地区的深厚情感。
校地合作结硕果
动物科学学院与布拖县地方政府及农投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创了校地合作的新典范。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学院科研团队深入基层,了解养殖户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学术研讨会、项目进度会,旨在切实做好、做实、做真凉山黑绵羊产业发展的相关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此外,学院还积极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推动凉山黑绵羊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这种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科研水平,也为凉山州畜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凉山黑绵羊,这片土地上的“黑色精灵”,不仅是彝族人民心中的圣物,更是凉山州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动物科学学院科研团队深知其珍贵,他们一心只系黑绵羊,致力于通过科研创新为这一古老品种注入新的活力。科研团队针对凉山黑绵羊的生长环境、遗传特性、营养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发表相关高水平科研论文10余篇,获授权专利5项。学院与布拖县畜牧站、布拖农投山谷养殖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项目委托、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等方式,实现了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近年学院科研团队深挖凉山黑绵羊优异种质特性和资源优势,结合科研团体自身专业基础,申请获批2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获得国家级立项2项,省部级6项,州县级12项,共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州县级科研项目经费支持350余万元,为对凉山黑绵羊开展深入研究提供经费保障。
科研赋能促发展
动物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不仅关注凉山黑绵羊的科研创新,更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他们深入基层,了解养殖户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对凉山黑绵羊进行遗传改良后羊只繁殖率提升至150%,有效解决羊繁殖率低的问题;科研团队还积极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和疾病防控措施,其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分别提高了21.3%和16.7%,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成效显著,有效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在他们的努力下,凉山黑绵羊的产量和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增收约160万元,效果突出。通过对23个养殖场、合作社开展实用技术推广、疫病检测、赠送药品、 技术交流指导,帮助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间接带动100余人就业。学院科研团队还积极参与凉山州的脱贫攻坚工作,通过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他们深知,只有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户,才能推动凉山黑绵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种情系大凉山、服务群众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民族团结谱新篇
在凉山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基石。动物科学学院在科研赋能凉山黑绵羊产业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院科研团队在深入基层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也积极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理念,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院还通过举办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方式,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他们深知,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动凉山黑绵羊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在科研赋能和民族团结的双重助力下,凉山黑绵羊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望未来,动物科学学院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心系黑精灵,情系大凉山,携手各民族群众共同推动凉山黑绵羊产业的振兴发展。学院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凉山州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撰文:黄增文,图片:常卫华、陈彬龙、徐睿、高庆等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