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处
              

国务院: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作为改革重点


来源: 时间:2025年01月31日 点击率:  字体:增大 减小打印 】【 关闭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2%,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1个多亿的毕业生。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七成、科技进步奖近五成来自于高校。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化艺术持续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资政育人和艺术创作能力不断增强。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来看,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人才供给和人力资源的质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国说,高等教育深度联结起教育、科技、人才,部署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有助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2024年,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作为改革重点,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调整,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强调市场需求对学科专业设置的牵引作用,体现了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深刻把握,有利于满足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同步调整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科专业‘内外兼修’,推动高校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则有利于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李立国分析道。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将在三个适配度上下功夫: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

  本次会议还提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指挥棒作用,为高校特色发展、教师潜心教学致研营造良好环境。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李立国表示,通过进一步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落实“分类发展、多元评价”理念,将有助于不同类型高校分类发展,激发高校教师的发展潜能,进一步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麦可思研究”网站2025年01月30日https://mp.weixin.qq.com/s/Np14jh-O3ugzKBxdqipx3Q)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安宁镇学府路1号行政楼

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2580306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邮箱:fgc@xcc.edu.cn

蜀ICP备05008540号 川公网安备51340102000022号 版权所有(c)西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