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言文化学院
学院概况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SINCE 1939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简介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名家辈出、桃李芬芳。1989年,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彝文系。2004年,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四校”合并组建西昌学院后,单独设立彝文系。2009年,西昌学院院系调整后,更名为彝语言文化学院。

  彝语言文化学院是西昌学院文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也是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学院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以本科生教育为重点,其他办学形式为补充的办学格局,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社会工作、数学与应用数学(彝加)、行政管理(彝加)、动物科学(彝加)、农学(彝加)、土木工程(彝加)等10个学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415人。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次受到学校表彰。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提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四川彝族语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彝汉双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民族学”是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彝族民间文学概论》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彝族传统文化》《彝汉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是省级一流课程,获得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4项。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博士14人,硕士生导师3人。他们之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天府青城计划”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劳动模范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1人,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成员1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人,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凉山州“菁英计划”文化领军人才2人,凉山州“菁英计划”社科英才1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年度项目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21项,州厅级科研项目32项,发表学术论文630余篇,出版专著70余部,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11项。

  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平台。现有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西昌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西昌学院民族团结与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学术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录音棚等实验场所,以及各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实习基地11余个。

  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中成绩斐然,已先后向社会输送毕业生6000余名,其中有的学生成为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小学校长,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四川省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最美教师、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和四川十佳新青年获得者。先后考上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名。

  面向未来,彝语言文化学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凉山、面向四川为需求,致力于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强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师范类专业和部级重点学科建设,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二级办学单位而努力奋斗。

  (数据截止2024年9月)

地址: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西昌学院(南)

联系电话:0834-3958508

邮箱:yyywh@xcc.edu.cn

邮编:615000

网站维护:西昌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管理员信箱

传真:0834-3958508